![]() 康复热线:138 0390 0216 QQ:1371892349/785587398 养生地址:建设路公园北街佳田新天地3号楼2单元403室 |
我对椎间盘突出的研究与认识——3.几点认识第三章 几点认识 一、曲度的重要性 从侧面观察,正常脊柱有四个生理弯曲,其中,颈曲和腰曲突向前,而胸曲和骶曲突向后。 1、从形态、结构与功能的一致性来看,一方面腰部(及下肢)功能的正常,有赖于腰部结构的正常。而腰部结构的正常,又有赖于腰部曲度的正常。——这是下腰部的生理基础;另一方面腰部曲度的改变,必将导致腰部结构的改变。而腰部结构的改变,又必将导致腰部(及下肢)功能的改变。——这是下腰部的病理基础; 2、从病变体征中看,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腰部生理曲度病理化改变及病理化曲度形成的实事。如曲度减小、消失甚至反向弯曲,以及侧弯等。 3、统观人生,在其日常力学活动中,肌肉收缩力通过关节拉动骨骼,而使人体的“主体结构(即主要承重及传力体)”尤如脊柱等,总是处于不同程度的前倾及侧弯型的畸形改变状态,即使休息时亦在所难免。特别是那些不注意维护人体正常生理结构形态而形成不良习惯倾姿的人,更为严重。简直可以说,人生正是以牺牲自身尤如脊柱等正常的生理结构形态为代价的。比如,在如影随形的力学主导作用及其他相关诱因的作用下,在生理曲度改变的形态学基础上,脊柱就成了椎间盘突出等多种病变的好发多发部位,且日益积重难除。正因如此,人体最须日常进行及时对应矫正其畸变构伤,以恢复、修复、康复并维护维持其原有正常的生理结构形态,来保护、保证、保障、保持并提高、增强、健全其生命机能。尤其是脊柱的腰曲和颈曲等生理曲度,最为重要。 二、应变的矛盾性 此之应变,是指椎间盘由于外因或内在缺陷,其形态尺寸所发生的相对改变。主要有椎间盘变薄,纤维环或软骨终板的破裂,髓核的突出、膨出及脱出等。 显然椎间盘变薄是椎间盘纵轴尺寸的减小,而纤维环的破裂,以致髓核的突出、膨出、脱出等,则是椎间盘横轴尺寸的增大。这就说明,在椎间盘应变中,存在两个方面(纵轴面和横轴面)上完全相对(减小和增大)的改变现象。再有其如影随形的互相依存性及其因果致变的互相转化性来说,这就是椎间盘突出应变的矛盾性——这都是这完全可以通过其它物体观察出来的。尤其是在高弹物或易伸缩物上,最为显而易见。 三、应力的矛盾性。 物理学上,应力是物体由于外因(受力、温度变化等)或内在缺陷而形变时,在它内部任一单位截面两方所出现的相互作用力。 可见,这个出现在物体内部任一截面两方的相互作用力,不管是由何外因而来,归根结蒂,其实质上,要么是作用向物体内部的压力,要么是作用向物体外部的张力。 因此,这里说的应力矛盾性,主要是指压力和张力的矛盾性。 哲学上讲,“透过现象看本质”。正是透过椎间盘及其它物体应变中的种种矛盾现象,我们不难看出,其在应力即压力与张力之间的一些矛盾本质。因为,从力学上讲,任何应变都是压力或张力的结果。 1、物体在压力的作用下,如椎间压力等,总是先以压力作用点为中心,产生循其压力作用方向上的内缩性凹陷形变。后在(除压力作用点以外的)其它点上,出现循着(除压力作用方向以外的)其它方向上的外张性膨凸形变。 这就说明,压力在作用于物体后,通过物体又转化产生张力,而共同作用于物体或对物体作功的。此时,压力是源性的,张力是化性的,故可总称为压源化张性。 2、同理,物体在张力的作用下,如牵引力等,总是先以张力作用点为中心,产生循其张力作用方向上的外张性伸长形变,后在(除张力作用点以外的)其它点上,出现循着(除张力作用方向以外的)其它方向上的内缩性细收形变。 这又说明,张力在作用于物体后,通过物体又转化产生压力,而共同作用于物体或对物体作功的。此时,张力是源性的,压力是化性的,故可总称为张源化压性。 总之,无论是压力,还是张力,只要作用于物体,必将转化产生与其源力相对的化力。事实上,压力与张力的源性本身,也只能是通过作用于物体,才得以体现。因为,力的本质就是一种作用。压力与张力都不例外。 可见,压力与张力是一对互相依存,互相对立,互相转化,互相统一的矛盾的力。这就是椎间盘及其它物体应变时,应力的矛盾性。 进而可作如下分析。 (一)源力的点性。 相对而言,源力的特点是局限的集中作用于物体的某点上,故其作用强度较大,而其应变功效相应较为显著; (二)化力的面性 相反,化力的特点则是普遍的分散作用于物体除源力作用点外的面上,故其作用强度较小,而其应变功效相应不甚明显。 (三)压力的结合性 由于压力是一种作用向物体内部的力,故其具有结合性。即压力能使多个物体结合于一体,或使任一物体的结合度更为紧密。从这种意义上说,没有压力,就无所谓结构;没有结构,也就无所谓物体。 正是压力的结合性,才造成了物体的内缩性形变以及生物体的压缩性改建,这也是椎间盘变薄的主要原因。可以肯定,凡是缩短化和窄薄化的地方,均是压力的作功之处。 也就是说,任何压力都不具有直接的分裂作用,不管是源性的,还是化性的。 只是压力可以转化产生张力。 (四)张力的分裂性 由于张力是一种作用向物体外部的力,故其具有分裂性。即张力能使任一物体疏离或分裂。从这种意义上说,没有张力,就无所谓分裂;没有分裂,物体将混沌不分。 正是张力的分裂性,才造成了物体的外张性形变和生物体的外张性改建,这也是椎间盘破裂突出的直接原因,——可以肯定,凡是破裂与突出的地方,均是张力超限之处。 这说明,物体的断裂,正是张力的直接作用所致。无论是源性张力,还是化性张力,都具有直接的疏离分裂作用。 而张力亦可转化产生压力。 (五)压源化张力的双重作用特性 物体在压源化张力的双重作用下,一方面由源压力首先表现出趋于更紧密结合的向心状态,如凹陷、内收等压缩性形变;一方面接着由其化张力表现出趋于更疏离分裂的离心状态,如膨凸、伸长等外张性形变。当其化张力的作用强度超出物体自身一定的分裂极限时,就会导致物体分裂,甚至于粉碎(这是压源化张性断裂的特点。而这一特点正是由压力的结合性所决定)。 可见,正是压源化张力的双重作用才导致了源性内缩与化性外张的双重矛盾性应变。椎间盘突出的机理如此。 (六)张源化压力的双重作用特性 物体在张源化压力的双重作用下,一方面首先由源张力表现出趋于更疏离分裂的离心状态,如膨凸、伸长等外张性形变;一方面接着由其化压力表现出趋于更紧密结合的的向心状态,如凹陷、缩短等内压性形变;当其源张力的作用强度,达到超出物体自身一定的分裂极限时,就会导致物体分裂甚至于断开(这是张源化压性断裂的特点,而这一特点又是由源张力的分裂性所决定的。) 可见,正是张源化压力的双重作用,才导致了源性外张与化性内缩的双重应变矛盾。牵引即是此理。 综合上述还能弄清,物体的受压断裂极限为什么会远高于其受张断裂极限这一问题。——这是因为,物体自身的断裂极限本来是一定的,只是习惯上所谓的受张断裂是源张力的直接作用结果,而其所谓的受压断裂则是源压力的间接作用,即化张力的直接作用结果,故而如此。 尤其是,这对指导悬牵矫治椎间盘突出具有重要意义。比如说:1、刘氏悬牵的源张力,正可对抗性消除人体椎间盘所过载的病理性源压力,以缓解压迫根源;2、刘氏悬牵的化压力,正可对抗性消除椎间盘周围的病理性化张力,以促使膨突出部分的回纳复位;等。 (七)正应力的均匀性 所谓正应力的均匀性,是指在正应力状态时,无论是其源力,还是其化力,也无论是从其分布上,还是从其作用上,都具有相对的均匀性。 此时,各应力(尤其是化应力)的作用强度(即压强或张强),相对最小。这就等于变相的提高了受力物体的应力限度,而使受力物体的稳固性相对增加。比如说:人体在(维持或处于)生理曲度的状态时,即是如此,或最接近如此。而这对牵引,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即恢复生理曲度状态的牵引,相对最安全。 这也是椎间盘突出多不是在正应力下造成的有力证据。因为在正应力状态时,椎间盘突出是需要相当大的源压力的。而椎间盘在正应力状态时或接近正应力状态时压源化张性致病结果,往往是周围性或弥漫性膨出。这是因为,正应力状态下,源力与化力之间是作用点与周围的均匀性关系。 (八)切应力的极化性 切应力的极化性是指在切应力状态时,无论其源力还是其化力,无论从其分布上,还是从其作用上,都具有相对的极化性。 此时,各应力的作用方向偏集一处,故其作用强度(压强或张强),相对加大。又由于源力与化力在极化方向上趋于一致,即源化二力合并指向化力方向,这更使化力的作用强度显著加大。(这等于变相降低了受力物体的应力限度,而使受力物体的稳固性相对减弱。) 椎间盘突出多是在压源性切应力的极化作用下形成的。此时,源力与化力之间是点与点的极化性关系。当人体处于生理曲度的改变状态时,即是如此。 这对指导牵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如生理曲度改变状态的平直牵甚或前屈牵等,均具有相当的破坏性和危险性(其破坏度及危险度与其生理曲度的改变度成正比)。而在方位、方式、方向、角度、高度、力度上,与人体生理结构形态一致但与人体病理结构形态逆反的刘氏悬牵源化力,不仅没有破坏损害性危险,更在功用疗效上辅成得彰、全面恢复包括椎间盘在内的整个腰部正常的生理结构形态。 至此可见,结构形态如脊柱曲度等在其生理、病理及治疗上的重要性,主要是通过正应力的均匀性和切应力的极化性,才得以具体体现的。 |